印象中,小時候媽媽曾經參加烹飪大賽,還得獎;除了媽媽,其他家人當然沒什麼機會進入廚房,但總能吃到幸福的味道。長大後,幾次下廚初試啼聲,拿家人當白老鼠,看著食譜做出白酒蛤蠣義大利麵,買了瓶子上寫著品名是白酒的那瓶,原來她是茅台,嚐了成品才知道應該選白葡萄酒。還有因為不懂顧火的另一道代表作,焦味咖哩。買房有自己的廚房後,稍微想要開始大顯身手,婚後發現先生比老娘更不諳做菜,想要自己創造幸福的味道,應該不難吧? 總之下廚就這樣起步了。
 

擁有不少廚藝高超的好朋友,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有一樣的經驗? 不認得菜,一攤攤問有沒有賣九層塔? 旁邊的阿伯不屑地眼神說妳前面這個不就是? 下手太重,重鹹得要命,可憐的家人。看著食譜還是有問題要問,只好打給老媽,芹菜吃莖還是葉? 煮餐花了好幾個小時,差不多快要可以開動了,發現飯鍋沒壓下去,還是生米。那時婚後,想放棄的心情頻頻出現,外食也不錯,幹嘛一定要煮? 即使接連外食的時候,心裡還是偶爾想念幸福的味道。

一開始總是從網路找食譜,接著好長一陣子follow型男大主廚,欣賞原來男生做菜這麼帥啊! 影片教學比起平面食譜,多了師傅分享經驗長知識的機會。比方說傳統麻油雞是用麻油爆香薑片,但是麻油加熱會產生苦味,建議用雞皮逼出的油爆香,最後入砂鍋時再滴入麻油。蒸蛋完美比例,若使用蛋:水=1:2的情況,看著師傅使用蛋殼當量杯,比例剛剛好,就能學起來。空心菜原本習慣用切的,看師傅把莖葉分開挑,可以分開下控制剛好的熟成度等。終於外食膩了,也追節目久了,於是也手癢了,懷著大寶的我也喜歡在下班後練習料理,順便給臉友們視吃。

因為有個挑食又不會下廚的豬隊友,煮飯這件事總是限制多多,我覺得絞肉蒸蛋好下飯,他就是不愛絞肉口感。記得他本來吃蝦的,突然就不愛了,除非沒蝦味的蝦料理他勉強接受。魚湯不愛,蝦米不行,牛肉本來就不吃的,滷肉也不能接受因為太肥,逼得我只能重複做著他能接受的菜色,吃沒幾天自己也膩了。

不過這也是逼著自己再進化的動機,想要變化,就多買幾本食譜,不同的師傅用不同的鍋,有不同的風格,我也能帶給家人常常換餐廳的新鮮感受。原本習慣用煎或烤的羊排,原來也能做成咖哩孜然風味。蒜蘇胡椒蝦原來加點奶油滋味更棒。蛋餃也能入菜,元寶造型甚至能當年菜!

現在,30分鐘一桌菜,是最自豪的功力了。已經熟悉調味料的屬性,有米酒和糖的料理,因為有五歲以下的孩子就會用みりん取代。也能善用排程的概念,湯跟白飯要花時間先處理,菜色的部分,先備需要時間慢慢燉煮或煎的料理的食材,下鍋後等待時間可以繼續備其他快炒料理的食材。想想自己開始做菜也差不多10年的時間了,學習就像棵樹,不求一開始就拼命長得高大,但是要持續向下紮跟。然而最喜歡的成就,就是孩子滿足地連吃好幾碗的幸福感。

 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烹調 料理 學習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chele0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